他是功勋卓著、严于律己的贤相忠臣,又是“呼风唤雨、挥剑成河”的神人,在史籍中,他纵论天下,在文艺作品中,他又“飘飘然有仙人之概”。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灿若繁星,但是很少有人像诸葛亮一样,引起人们持续不断的怀念。 中国大地上为他修祠建庙的,不胜枚举,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史上少有,仅武侯祠现存的大约就有10多座。 名人拜谒,百姓朝圣,千百年来,都是胜景。 胜地卧龙岗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在对曹魏进行第五次北伐的战争中,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悲哀。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记载,人们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但蜀汉朝廷不同意,于是每到清明节,百姓们就自发在野外对天祭祀,痛呼魂兮归来。蜀国故将黄权,与诸葛亮情深义厚,听说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最早亲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那时,这里被称为“诸葛庵”或“诸葛庐”。 30年后,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此例一开,全国效仿,多地武侯祠林立。 1700多年后的今天,南阳武侯祠200余间元明清建筑布局严谨,300余副楹联高悬低挂,400余通碑刻琳琅满目,讲述着过往名人的如烟往事。 夏日的早晨,远望卧龙岗,只见岗峦起伏,曲折蜿蜒,它北起紫山,南濒白河,山水相依,八百里伏牛山灵气尽汇于此。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红墙灰瓦,殿角嵯峨,若隐若现,仿佛透露着一种神秘的灵光。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京剧《空城计》中马连良饰演的诸葛亮,常常是刚一开腔,便博得满堂彩。短短两句唱词,深入人心。 历史和戏剧,是否相同?南阳市博物馆馆长柳玉东研究员说,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并没有记述。唐代以后,随着诸葛亮名扬天下,地以人名,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开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这里的“卧龙”,显然是指卧龙岗,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赞美诸葛亮。 《大明一统志》中说,当时人们把诸葛亮比喻为卧龙,把他的躬耕地命名为卧龙岗。明代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其内。”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卧龙岗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诸葛亮享誉天下,他的躬耕地,在《出师表》中只写了寥寥九个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史籍文献中的记载,又多次产生歧义,以致南阳、襄阳两地争执了一千多年,官司曾经打到了朝廷,至今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史学悬案。 拜殿 武侯祠的拜殿前,悬挂着清代曾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为平息此事,撰写的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有人说他是折中调和,也有人说他是一种高远的境界。 大文《出师表》 当年,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后人的心,他的《出师表》,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结的人感同身受。这一文学印记,使诸葛亮赢得了超常美名。 杜甫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扬:“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也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质朴率真、情真意切的《出师表》,也曾经深深触动了名将岳飞。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8月,岳飞北伐,统军经过南阳,适逢天降大雨,就屯兵在城西卧龙岗,他住在了武侯祠。那天晚上,岳飞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尤其是读到前后《出师表》时,不禁触景生情,泪如雨下,他彻夜难眠,坐到天明。 第二天清晨,祠内道士请他题词留念。岳飞沉思良久,仰天长叹,飞笔走纸,抄写下前后《出师表》。或许,他想到了昏聩的南宋朝廷,忧心如焚,或许,他感到难以扭转大局,悲愤难平,他异常激动,涕泪交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了舒展。 三代遗才石牌坊 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苍劲峻拔,酣畅淋漓。专家考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保存了这一墨宝,赞它:“纯正不曲,书如其人。”之后二表墨迹历经辗转,存入到圆明园中,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后,墨迹再也无处寻觅。 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研究员说,武侯祠内最初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在元末战乱中流失。清代《南阳县志·宋书出师表》中记载,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知府任恺经过多方寻找,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发现碑刻,命南阳刻工李发详重新刻石,存在祠内,珍藏至今。 在武侯祠大殿北侧的碑廊里,镶嵌着前后《出师表》碑刻,共1300多字,由21块小石碑组成,石碑刻工精良,宛如手书,贯通长廊,颇为壮观。它们在幽暗的长廊中如长夜闪电,直击人心,眼前好似见到岳飞驰骋疆场的英气雄姿,诸葛亮“临表涕零”的殷殷之情,感受到两位忠臣良将相隔900年心灵的共鸣。 这一珍贵的碑刻,被称为文章绝、书法绝、刻工绝的“三绝”。后人崇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岳飞的“精忠报国”,纷纷照此复制,存放在了成都武侯祠、襄阳武侯祠、岐山五丈原武侯祠等七八个地方,刻石之多,流传之广,在我国历代名人墨宝中,罕有可匹。 林光美如画 寂静的早晨,卧龙岗上草木葳蕤,花朵灿烂,鸟儿在林间歌唱,光影在古树竹林间徘徊。 元、明、清三代,诸葛亮形象不断完善。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中称,仅《录鬼簿》和《涵虚子》记录的杂剧名目中,关于三国故事的有19种,仅颂扬诸葛亮的就有8种,由于戏剧的普及,诸葛亮逐步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 南阳师院汉文化中心主任郑先兴教授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小说,更是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历史上许多反映人类智慧和才能的故事,嫁接在了诸葛亮的身上,大胆想象,虚构加工,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神人。 诸葛亮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首选模范。元明清时期的武侯祠,是一个各级官吏祭拜,寻常百姓焚香、祈福、求平安的重要场所。 诸葛草庐 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卧龙岗诸葛亮庙被朝廷命名为“武侯祠”,书院颁赐额为“诸葛书院”。明代,官府组织对祠庙进行5次以上的大规模维修,祠宇焕然改观。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皇帝赐卧龙岗武侯祠“忠武”庙额,定立诸葛亮春秋二祭的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随后,各地的武侯祠庙,也遵循这个规定而祭之,卧龙岗更加声名远播。 诸葛亮的祠庙规模越修越大,戏剧、小说等对诸葛亮的形象进一步渲染、夸张,使得他由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魏晋时期的历史名人,唐宋时期文人学士颂扬的艺术形象,发展定格为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各阶层为之倾倒、膜拜的神化人物。 卧龙岗庙貌阔大,封疆大吏、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题咏赋赞,一连串的名人照亮了卧龙岗的一方天空: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李东阳、解缙等8人,显达王守仁、于谦、唐寅、方孝孺、杨慎等人到此,泼墨挥毫;清代宰相党崇雅、张鹏翮、高其位,名士王世祯、田雯等人慕名前来,留下佳作。 1939年,老舍凭吊诸葛武侯,在长诗《剑北篇》中《南阳》一章里写道:“卧龙岗下万顷桑麻,卧龙岗上林光如画,天色尚早,忙里偷暇,到了南阳还能不瞻仰那隆中对话?” 1940年,于右任为卧龙岗题写门额“武侯祠”和“诸葛庐”,并撰写楹联:“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字迹飘逸,被人称道。 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风尘仆仆来到武侯祠,口赋一联,留下墨宝:“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100周年诞辰座谈会讲话中,还引用了这副对联。 武侯祠的红墙外,绿水绕城,杨柳啼莺,红墙内松柏森森,园林静雅,盘桓其间,似见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清风楼上焚香抚琴,抱膝石上长吟梁甫,似听到他的教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载于2017年6月30日《河南日报》13版)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4-11-24 02:49 , Processed in 0.1804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