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历史 史话 查看内容

《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草船借箭”是真的吗?

2020-11-20 10:01|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7257| 评论: 0|原作者: 王笑寒|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在烟雨朦胧的江面之上,一大片草船就像即将靠近猎物的响尾蛇,正在逆着呼啸而过的江风缓缓行动。突然,彷佛听到了什么号令,江上凛冽寒风的呼啸迅速被草船上所发出的战鼓声和呐喊声掩过,引得江水对面,也迅速传来阵 ...

在烟雨朦胧的江面之上,一大片草船就像即将靠近猎物的响尾蛇,正在逆着呼啸而过的江风缓缓行动。突然,彷佛听到了什么号令,江上凛冽寒风的呼啸迅速被草船上所发出的战鼓声和呐喊声掩过,引得江水对面,也迅速传来阵阵战鼓。

就在这战鼓的间隙,数万只弓箭组成的箭雨遮天蔽日,从江对面朝行进的小船射来……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

没错,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此一役,不仅免遭周瑜因嫉妒而起的暗算,反而为孙刘联军补充了军备,可谓一举两得。

诸葛亮 or 孙权:草船借箭的故事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例如曹操并未刺杀董卓、关羽也未曾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并非不通文化的粗野武夫等。除了这类虚构故事以外,还有些颇具移花接木色彩的故事,例如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斩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出计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等。

那么,《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草船借箭”是真的吗?出计“草船借箭”的人,又真的是诸葛亮吗?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欲笼络诸葛亮而不得,在攘除后患和嫉妒心理的作用下,要求诸葛亮在十日内凑足十万支箭,并促使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以为日后的东吴大业扫清障碍。虽然罗贯中把这段故事描绘得扣人心弦,有趣的是,在正儿八经的史书《魏略》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人公却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东吴的领导人孙权。

按照《魏略》记载,曹操虽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但仍然占据着襄阳,不仅实力仍在众诸侯之上,还掌握着南下的主动权。几年的时间内,曹操击破了西凉的韩遂、马超,逐步稳定了后方,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也即赤壁之战五年后)他再次伐吴,与孙权对峙于濡须口(今安徽曹县)两岸。在对峙间,《魏略》云: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段话的意思是,正在曹操与孙权对峙时,孙权竟大摇大摆地乘坐大船来视察曹操的水军。由于曹操军队水战水平不佳,此前屡有败阵,在不知地方虚实的情况下,曹操下令弓弩齐射,箭矢射在孙权的船上,使得船身受箭的一面受力太多,即将倾倒。眼看大船即将倾倒,孙权令部下调转船身,使得另一面也同样受箭,直到两面平衡,这才没翻船,回到了自家营寨。

万箭齐发

实际上,在史籍中,最接近“草船借箭”的故事,乃是“草人借箭”,出自《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唐将张巡的故事。《资治通鉴》云: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

这段话写的是安史之乱中,唐将张巡守城的故事。具体而言,张巡在守城时,用完了城中箭矢,便令手下士兵做了千余个草人,给它们裹上黑衣,在夜晚悬放城下。看到这一场景,敌方将领令狐潮不敢轻举妄动,手下的兵士争先恐后以弓箭射之,射了很久才知道放下来的是草人,但后悔为时已晚,因为张巡的军士已经“草人借箭”了数十万。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得知,所谓的“草船借箭”并非孙权有意为之,而是为避免自己的船只倾覆,不得已的做法。实际上,历史中真正的“草人借箭”桥段要到唐代才有,《三国演义》巧妙地将孙权之事与张巡之事结合,并把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诸葛亮,为《三国演义》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趣味性,也不失为一例成功的改编。

实际上,在三国正史中,孙权“草船借箭”的桥段,还引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例如,正是在濡须对峙期间,曹操观看孙权军阵时,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不唯如此,随着对峙期的加长,不识水战的魏军不仅军心涣散,还染上了疫病,战斗力严重下降。孙权得知后,给曹操写信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结果曹操果然退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3-28 18:48 , Processed in 0.1116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