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书籍 查看内容

《将苑》

2014-11-14 15:49|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9575| 评论: 0|原作者: 诸葛亮

摘要: 兵  权 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 ...

戒  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士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
  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一个国家常备不懈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比防务更重要的。文章多方面论述了加强防务的重要,得出“有备无患”的结论。一个国家如此,一支军队同样如此,文章强调指出:“三军之行,不可无备。”由全文的详尽论述,不难了解,一个国家的用兵之道,不在于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在于日常的防备,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文章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问题论述得十分突出而透彻:“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敌人来了还不知警惕,那就犹如燕子把窝筑在门帘上,鱼在锅里游,灭亡的日子只在旦夕之间了!”好好想想诸葛亮这个警句,不必多说,就该明白了。

习  练

  原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亡。”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变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用孔圣人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无误地说明了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述说了训练方法。在作者述说的训练方法中,有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

军  蠹

  原文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译文
  军队行动时,有几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全军崩溃:一是对敌情的侦察不仔细、不准确,在消息的反馈上不按规定进行,与实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误了集合的时间,使整个军事行动受阻,丧失了战机;三是不服从指挥,不听候调度,忽前忽后,七零八乱;四是将官不体贴下级,只知一味地聚敛搜刮;五是营私舞弊,不关心下级将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诽谤之辞、神鬼怪兆,胡乱猜测吉凶祸福;扰乱了军心;七是士兵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扰乱了将帅的决策和执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张;九是贪污现象严重,侵占国家财物,无所不为。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用兵的九项大忌。在这里,诸葛亮以“蠹”作比喻,十分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其危害。“蠹”的一种虫子,专门从里面咬书、咬衣服、咬木头,而至毁坏这些东西。现在诸葛亮把用兵中的九种错误,比作军中之“蠹”,说明这是毁灭一支军队的内部因素,实在精妙绝妙绝伦,引人深思。在实际用兵中,因为犯了这九项大忌中的一项或数项,而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的事例,那真是数不胜数。诸葛亮能把这些教训归纳成九大忌,并冠以“军蠹”之名,对任何一员将领都应说是极大的帮助。他们都应谨记在心,绝对不能犯忌!

腹  心

  原文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译文
  身为将领,应该有自己的左右亲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给自己侦察消息通风报信的耳目,有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辅佐自己的羽翼。没有心腹之人,就好比人在黑夜中走路,手脚不知该迈向何处,没有耳目之人,就好比盲人安静地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不能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进行钻营活动;没有爪牙之人,就好似一个人饥不择食,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身亡。所以,明智的将帅,一定要选用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选用机智聪明、谨慎保密、有很强的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还要选择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
  解析
  本篇文章精辟地论述了将领统军必须有忠实骨干的道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多方论证:统军将领必须有足智多谋的人作“腹心”依靠,必须有能及时报告情况的人作“耳目”,以及坚决执行命令的人作“爪牙”,才能及时掌握全军情况,上下贯通,指挥有效,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者敢于公然提出必须有“腹心、耳目、爪牙”,确实很坦白,很大胆,说明作者心怀坦荡,不谋私利。其实,哪一位将领没有一批忠诚的部下而驾驭部队呢?问题在于,不能形成一个谋私利的小集团,而是组成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整体。这一点,作者在前面论述将领的品德时已有表述,应引起重视。

谨  候

  原文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客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日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译文
  凡是将领领兵出师不利,都是因为轻视敌军而产生的后果,所以军队在出师时要严格法律、法令,详细考虑各种细节,按战争规律行事,否则的话仍然会招致灭亡。这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十五项:一是虑,要仔细地考虑、谋划,探明敌人的所有情况;二是诘,盘问、追查,搜集敌人情报,并仔细判断情报的真假;三是勇,见敌人阵势威武强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为眼前小利所诱惑,以义为重;五是平,赏罚公正,公平合理;六是忍,忍辱负重,寄希望于未来更伟大的使命;七是宽,宽厚,宽宏大量,能包容他人;八是信,忠信、诚实,遵守诺言;九是敬,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十是明,明白是非,不听信搀言;十一是谨,严谨、慎重,不违礼不悖法;十二是仁,仁爱,能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下级官兵;十三是忠,忠诚报国,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十四是分,行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谋,足智多谋,能知己知彼。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治军用兵必须严谨的问题。作者提出“师出以律”,要求将领治军用兵都必须按原则办事,否则就会“败军丧师”。接着,作者提出了十五项“律”,详细陈述了治军用兵必须遵循的十五项原则。这十五项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兵法常说的,也是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过的“仁、义、礼、智、勇、严、信”等项,这是造就一支仁义无敌之师的关键。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将领,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带好兵,打胜仗。

机  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译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去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讲究一个“因机而立胜”,也就是顺应形势,把握战机,从而克敌致胜。这是为将之人应有的战略素养。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指挥全军的将领,如不能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及时用兵,后果可想而知。有勇无谋,只知蛮干的将领是愚蠢的将领,没有不失败的。

重  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译文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鼙鼓、金锋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题目。但诸葛亮在这个普通的题目中有他的独到之处,一开
  头就引用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的话,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见解,接着,从这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由表及里从严治军的思想,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对“威耳”的论述,更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一支军队不但要求内在方面讲求军容严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而且要讲求外在的“鼓鼙金锋”,军威雄壮,既振奋军心,又威镇敌胆。这样的军队,
  当然就能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诸葛亮所论,实在是治军的精髓。

审  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译文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势力,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原则,提出出兵要“审因”和“威胜”。所谓“审因”,就是要顺应时势,师出有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打正义的战争。师出有名,打正义战争,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威胜”则要求为将之人,善于凭借这种群众拥护而形成的群众力量的优势取胜。一员将领能达到“审因”和“威胜”的要求,就可以成为万夫莫当的大将,征服四海的豪杰了。

兵  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胜  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入战斗判断的重要参考。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断出取胜的把握方能投入战斗嘛!在诸多征兆中,诸葛亮特别强调“贤才居上”,把让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列为取胜的最根本条件。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个用人问题,只有任用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军队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军风端正,士气高昂,保证必胜。

假  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译文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右着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绳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双眼,却要求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不韦那样出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听见君主的诏令”。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兵权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将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权》中,已有论述,不过侧重点不同:《兵权》论述的是统兵之权,是总的指挥权;《假权》一文着重论述的是临阵指挥之权,强调“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要求保证将领临阵指挥的全权。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句,突出说明这个指挥权关系重大。接着,文章又用比喻加以论证,最后还引用孙武和周亚夫这样杰出的军事家的名言加以证明,可见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也确实太重要了,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当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连胜司马懿,打出了大好形势时,后主刘禅却听信宦官的谗言,下旨召回诸葛亮,意欲削权防变。诸葛亮无奈撤兵,结果功号一篑,白白葬送了大好形势。最终诸葛亮没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授予将领全权,确实是用兵的根本。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下级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16:00 , Processed in 0.1726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