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9
思想研究亦仅据作品而推定。1930 年,郑振铎等发现了《录鬼簿续编》 。
这一材料发现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三国演义》的作者研究自此据有可信的
文献基础,同时又直接激发了学术界研究罗贯中身世、著述的热潮,此外
也有裨于学者更准确地把握《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在 50 至 70 年代,
作者研究未受到重点关注,也没有新的进展。80 年代之后,作者研究陡然
趋热,争鸣纷起,成果显著。要之,经过百年尤其是 80 年代以后学者的不
懈努力与热烈争鸣,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有
关罗贯中的籍贯、生平、交游、创作、思想也梳理得比较清晰。但在作者
研究与争鸣中还明显存在着两大不足,一是好立新说而缺乏确证;二是不
顾事实而曲意附会。前者如诸多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作者而提
出的新说,最后均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后者如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山西
一些学者对清徐《罗氏家谱》的附会解读。鉴于作者研究需要坚实的文献
确证,在没有发现新的资料之前,我们认为有关作者的考证难以取得重大
突破,应暂时缓行。
2、版本研究。1924 年元《至治新刊三国志平话》的发现激发了《三
国演义》的访书热以及版本研究热。从马廉《旧本三国演义调查》所录《三
国演义》版本 16 种,到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数增至 23 种,
再到 40 年代, 戴望舒又发现藏于海外的孤本。 这些不同版本的发现、 介绍、
著录、刊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尔后,经过第二时期的沉寂,至 80 年
代,版本研究再度成为热点之一。由于国外版本研究成果的介绍,大陆学
者迅速改变 50 年代之后忽视版本研究的倾向, 而上继前半个世纪版本研究
传统,外融日、澳、英等国学者的版本研究成果,奋起直追,尤其在 198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