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标点商
榷
方 北辰
近年因工作之需
,
经常翻检中华书局标点本
《三国志》
(198 2年
7月第2版)
。
就总的
情况而言
,
新版《三 国志》的标点质量相 当不错
。
不过
,
在标点体例 的统一和具体文句的标
点上
,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
现将个人意见分类 整理如次
,
供 读者和古籍整理 工作者参考
。
·
一
,
指代人之官名标点体例不纯 之例
。
古人称呼他人时
,
为表示尊敬
,
常以官爵 指代其
名字
。
对这类官名之标点
,
通常的处理是
:
当官 名前冠以姓氏时
,
如
“曹
垂相
”
、
“杜工
部
”
之类
,
整个词语加一专名号
;
当官名前未冠姓氏时
,
则不加专名号
。
本书标点此类官名
时
,
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这样处理 的
,
如六三四页曹操l ’d e御史中垂陈群
:“御史
中承能申其
父之论乎?
”
第 六四六页魏文帝诏
:
“吾省与
仆射
(指左仆射徐宣)何异?
”
在
t ’御史
中
垂
”
及t ’
]卜 射
”
下均未加专名号
。
但是
,
在有些地方标点者处理又与此不同
,
如(一)第
五O 六页注引
《杜氏新书》
:“程征北
功名宿著
,
在仆前甚多
,
有人出征北乎?
”
(二)第
五四三页
《许褚传》
:“或以责褚日:
`
征南
(指征南将军曹仁)宗室重臣
,
降意呼君
,
君
何故辞?
’”
(三)第五六二页注引《魏略》
:“五官将曰:
`
以为不如与伏波(指伏波将
军 夏侯悼)子 诉
。
’”
(四)第九一三页注 引《魏略》
:
“诸葛亮日:
`
可语镇南
.
(指镇南
将军刘表)
,
令国中凡有游户
,
皆使自实
。
,”
(五)第九九六页《彭康传》
:
“
孙权无道
,
振威
(指振威将军刘璋)暗弱
。
”
(六)第一O一六页《费诗传》
:
宁孟达小子
,
昔事振威
(亦指刘璋)不忠
。
”
标点 者在例
(一)之
“征
北
”
,
例
(二)之
“征
南
”
,
例
(三)之
“伏波, ,
,
例
(四)之
“镇南”
,
和例(五)
、
(六)之
“振威”
下
,
又都加 了专名号
,
与
全书体例不合
。
特别是例
(三)注引之《魏略》
,
其中之
“五官将”
指五官中郎将曹王
,
未
加专名号
,
而
“伏波”
却又加以专名
,
同一句中体例不纯如此
,
这是不应该的
。
二
,
长衔标点体例不纯之例
。
《三国志》中重 要入物
,
往往具有长 衔
,
例如第四二页注
引( ( 9 次帝起居注》
:“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
安阳亭 侯王邑 之邺纳 聘
。
”
第一四O页
《三少帝纪》
:“吴
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 孙壹
,
贼之枝属
。
”
对这种长衔
,
应当以顿号标点
,
以便一般读者阅读
。
本书中的长衔大多未加处理
,
如 上例 所 示
。
然而在少
数地方
,
标点者却又对长衔加以标点
,
造成体例不一致
。
如第一五O页《三少帝纪》
:
“以
(吕)兴为督交向L诸军事
、
上大将军
、
定安县侯
。
”
第一五二页《三少帝纪》
:“其以
(吕)兴为使持节
、
都督交州诸军事
、
南中大将 军
。
”
甚 至还有个别 长衔只标点其中一部份
者
,
如第一四O页
《三少帝纪》
:
“其
以
(孙)
壹为侍中车骑将 军
、
假节
、
交州牧
、
吴 侯
。
,
”
在
“侍 中”
之 后 又不加顿号
,
以致与
“车骑将军”
连属
。
这类例子还有一些
,
此不毅举
。
三
,
少数族名称标点体例 不纯 之例
。
古籍标点中
,
对 具体之少数族族 名
,
如匈奴
、
鲜
卑
、
乌丸等
,
均标专名:至于对
“胡”
、
“夷”
之类 少数族泛称是否加 专 名号
,
务
书伙理肖
·
Qq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