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4
呢?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就算是阴谋害人,
“施术者”的内心最深处其实也有忌讳,知道有违天仁。现在倒好,居然
有人赞许“坦然地使坏”,孰知“坦然地做坏事”其实比“隐蔽地做坏事”
更能证明良知泯灭之彻底!考虑到“示范效应”,考虑到社会风气,我深
感忧虑。我想,我们的道德水准无论如何不应该低于罗贯中的时代罢。
二,易先生的思想方法不无偏激之处,常常故意与传统的公认的观点
唱反调,而缺乏对古人的“同情和理解”,一些提法轻率而片面,对曹操、
诸葛亮的评价尤为突出。贬曹操的人多,他就为曹操多说几句好话;褒诸
葛亮的人多,他就拿诸葛亮开涮,甚至把诸葛亮逐出“一流军事家”的行
列。连他的同学,武汉大学教授程亚林都撰文《品得不公》,批评他“为
维护曹操形象,已陷入思路混乱、立场不明的困境;为曹操‘真小人’的
表现大唱赞歌,更叫人惊诧莫名,恐怖满怀。”
说到曹操,很容易想到曾经一度流行,至今仍不时有人提到的“为曹
操翻案”的口号。其实,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其
一,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并非一团漆黑,一概骂倒,从西晋到晚清的一
千六百余年, 对曹操一直是有褒有贬(褒贬的轻重比例时有变化), 并未盖棺
定论。既未定“案”,又怎么谈得上“翻案”?其二,历史上诸家对曹操
的贬斥和批评,大多堪称“基本属实”,并未使他“蒙受不白之冤”,这
个“案”又怎么能“翻”呢?
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来看,《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写出了曹操
性格的各个侧面,丰满生动,真实可信,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这一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