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1
金宁芬从版本及《宋元学案》的记载体例出发对此作了详细考证。她
首先查阅了四种版本的《赵宝峰先生集》 ( 《四明丛书》本、两种知不足斋
钞本及清潍高氏钞本) ,发现其中所收《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高柔克”
均作“高克柔” 。再查《四部备要》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刊本、上海文瑞楼
石印本《宋元学案》 ,其中卷九十三“静明宝峰学案表”及正文,也一律是
“高克柔” 、 “高先生克柔” 。这说明赵宝峰的门人是“高克柔” ,而不是“高
柔克” 。另外,同一部《宋元学案》卷六十九——七十“沧州诸儒学案”黄
溍门下,录有“高明”其人并小传一篇。 《宋元学案》中所录人物凡二见者,
均注“别见” 、 “别为” 、 “并见”等。而“高克柔”和“高明”名下,均无
此等字样,由此可见确系二人( 《罗贯中和高则诚不是同学》 ,刊 1983 年 4
月 19 日《光明日报》 ) 。行文细密谨严,考证笃实有据。
欧阳健则从古人尊师通例的角度提出异议: “按照尊师的通例,门人对
师长应一律称名,如乌本良字性善,乌斯道字继善,向寿字乐中,王桓字
彦贞,罗本字贯中,但祭文中一律署名。高明,字则诚,著有《柔克斋集》 。
如果他也是门人,在祭文中居然不署名,甚至不署字,却用一个别号,就
实在太出格了。所以高克柔为高明之说,可以基本排除” ( 《试论〈三国志
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载《三国演义研究集》 ,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版) 。
金宁芬、欧阳健二氏的反驳是有据且有力的。罗贯中与高明的同学关
系可以排除。
原载: 《许昌师专学报》2002 年第 4 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