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对“循环阅读”批评方式的尝试———重演《三国演义》
(0 次评价)7107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3 由于“三国”故事的文学叙事毕竟是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 难免要受到历史叙事的影响,并有时使文学叙事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这 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其一,关于刘、关、张之死。对于关羽的死,《三国志》以极平淡的语调 叙述道:“权(即孙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关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 击羽,斩羽及子平于林沮。 ”①这种叙事语调正符合关羽之死的无意义。然 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这一事件则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又是“玉泉山关 公显圣”,又是“洛阳城曹操感神”,倾注了极大的悲愤伤痛之情。至于张飞 与刘备之死,本来更是毫无价值可言———张飞为部下所杀,刘备则因兵败 于孙权,忧愤而死。对此《三国演义》一方面无法违背历史史实,一方面又极 力在无意义中发掘意义,因而处于一种叙事的内在矛盾之中。 其二,三家归晋。按照儒家士人的逻辑,仁义之师,必然无敌于天下。蜀 汉作为“道”的承担者,自然应该战胜敌人而一统天下。即使到了后主刘禅 那里,特别是诸葛亮死后,蜀汉也算不得“道”之所属了,却也不应该是那“无 道”的曹魏司马氏集团取得最终胜利。不幸史实恰恰如此。这对于在蜀汉 身上倾注了极大同情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来说乃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 史实与文学叙事之间出现了矛盾。恰好曹魏此时大权已然为司马氏所攫取, 虽然蜀汉之亡是在司马炎代魏自立之前,也可以用“三家归晋”之说以搪塞 了———大家都没有赢,总比“无道”的曹魏获胜要好一些,尽管司马氏的 “晋”,也谈不上是“有道”的。 总之,《三国演义》实际上乃是在道学语境中用士人话语对“三国”故 事的重写,其文本意义之下蕴藏着古代士人阶层的文化价值观。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8-20 15:45 , Processed in 1.3571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