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力” 、 “勇”竭力贬低的结果。
三、结语
罗贯中力图按“醇儒”式的理想把刘备塑造成符合儒家伦理的“德”
(仁义)的化身,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决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战略统帅,
而是一个东奔西走、南依北靠、优柔寡断、动辄抽泣泪沾襟的平庸之辈。
无论是形象的感染力,还是形象的丰富性都比他的对手曹操逊色得多。与
此相反,作者按照生活逻辑塑造的一个个充满力量感的形象却真实可信、
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曹操、张飞、关羽、赵子龙等形象,既真实生动,
又有着豪气冲天的力量感,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经过作者儒家伦理净
化之后的刘备,不仅失缺了人物原型固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还
失缺了人物原型作为领袖应有的领袖气质,人物变得孱弱,因而使得他们
作为英雄事业开创者的形象魅力大打折扣。
读者的审美趣味与作者的审美倾向之间发生这么大的错位, 究其原因:
一是作者本想通过刘备性格中所体现出的儒家伦理道德的高扬来显示主人
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歌颂正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但是由于儒学
本身的悖论,使得刘备的形象产生了自相矛盾: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
系统,它以协调人与之间的关系为本位,强调正心、修身和自我约束。它
不适于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格,因此儒化的结果
或者说净化的结果,自然是人物英雄气概的失落。尤其是“醇儒”式人格
的提倡,更使人物沿着孱弱的个性愈走愈远。由此见出儒家的道德精神与
作家对刘备形象塑造的预期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可以说作者过分崇德的
努力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二是作者创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观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