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2
学术上也是十分严谨的。读者若有兴趣,可以逐条覆按,专家学者也完全
可以放心。 我后来校理毛本 《三国演义》 、 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和 《李
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以及评点《三国演义》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2.在加注释时,注意针对读者的需要,着重注释那些读者不知道或
似是而非的地方,给读者提供新知。如《校理本三国演义》第6回注“荥
阳”云: “荥阳:县名。属司隶州河南尹。治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按:荥
阳在洛阳以东,董卓西迁长安,不应经过荥阳。历史上曹操曾与徐荣战于
荥阳,但未追击董卓。 《演义》将二事揉合。 ”又如第120回写到西晋灭
吴,君臣皆贺,骠骑将军孙秀却“向南而哭” ,读者可能会不理解,我就在
此处注云: “孙秀:孙策幼弟孙匡之孙。曾任吴国前将军、夏口督。建衡二
年(270)投奔晋国。 ”这样读者就明白了:原来孙秀尚有故国之思。对
此,许多同行颇为赞许。丘振声先生评道: “沈本的注释,深入浅出,释中
有辨,为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更好地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极大的
方便。沈注是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互为表里,互相
补充。 ”
重新校理《三国演义》 ,首先要以深入的研究为前提,泛泛的阅读,表
层的接触,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发扬严谨的学风和过细的
精神,一丝不苟,细心检照,勤奋刻苦,勇于拼搏。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我愿与师友们共勉共进!
=======
注:
①见郑铁生 《功在当代, 泽被后世——评沈伯俊 〈三国演义〉 校理本》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