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战争与和平》和《三国演义》史诗风格比较
(0 次评价)5836 人阅读0 次下载
中 山 大 学 学报 1986 土卜 义 , · 恤百姓 , “近得人 心 , 远得人望 ” 。 所以他虽是封建阶级 的代表人物 , 却又能得到 人 民的拥戴 。 他的思想行动在、定程度 上是符 合人民的愿 望和历史的要求的 。 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演义 》中更有其特殊 的意义 , 他 与对备是君巨关系 , 但作为 艺术形象却 与刘备有 同等重 要的地位 。 《三国演义 》写三国故事前后凡一百一 十三年 , 共二十四卷 , 诸葛亮活 动的二十八年就占去了 一于 班少卷的篇幅 , 而 其它八十五年自洲寸风仅 写 了十卷、他在作品中所占地位之重要 由此可见 。 诸葛亮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一位非 同寻 常 的 , 英雄人物 , 他有远大的政 一治抱 负 , 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智慧 , 又有克己奉公 , 忠页 不渝 , 鞠躬尽瘁 , 死 而后己的高尚品质 。 他怀 抱功盖寰宇的大志 , 拯救苍生的宏愿 , 辅 佐刘备 “匡扶社视” , _ 建立蜀 汉政权 , 内施仁政 , 外讨国贼 。 他与刘备肝胆相照 , 心神 无 二 , 刘备去世后更全力扶持后主 , ’ 终日劳瘁 , 尽心国事 , 而 “所唉之食, 不过数升 ”, 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 他官至垂相 , ’ 却一生清廉 , “不使内 有余帛 , 外有余财 ”、, 是集 超群才能与高尚品德于 一产身的 “完人” 。 诸葛亮的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 , :那 就是把对事功的追求与个人品德的修养紧紧联系在一块 。 诸葛亮的才智 , 他的品 性 , 他 的德行 , 是在我们民族性格 、 民 族精神 、 民族道德传统的熏陶下形戍的 ;, 同时又是我们 民族性格 , _ 民族精神 、 民族道德传统的概括与寄托 。 理想化的东西 总是与现实有距离的 ,一由于太过追 求理想化 , 《三国演义 》在刘氛 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 , 有些地方不免失去了艺术的分 寸 , 显得不够真实 。 但总 的来看 , 作为史诗的主人公通过 他们确是把 当 时整个世界的宏伟壮阔都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 传统的史诗 中的人物还往往表现为一种思想行 动上的追寻 。 ‘他们追 寻的或是英雄 的 功业 , 或是崇高的思想 , 或是不朽的荣名 。 这种追寻的 J咏想主 题在哎 战 争与和 平 》和 《三国演义》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 只不过由于 时代不同 , 文化背景不同 , 所表现的追寻 的内容有很大不同罢了 。 」 《 · 战争与和平》中人物的追寻主要表现在安德来和彼埃尔身上 。 安德来曾经渴慕荣 各和英雄的事业 , 但他很快就摆脱了虚 荣观 , 走上了精神探索的道路 。 他最后迫寻到的 是 “永恒的” 爱 。 他把死亡看作是返回到 “永恒的” 爱的源泉里去 。 彼埃尔 起 初也曾 受到过自由主义的鼓舞 , 但也很快走上精神探索的历程 。他追寻 的是产道德自我完善, , . 。 他们的追寻反映了托尔斯泰对 “ 永恒的 ” 道德原则和 “永(函均” 宗教真理的寻求 , 完全 是二种托尔斯泰式的追寻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追寻的是功业和德行 。 他们不作个人 的内心探索 , 、- 而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社会斗争 , 抱着既定的目标 , 奋斗不息 。 安德来负伤 躺 在俄{场 上 , 仰望庄严而宁静的天 空 , 感到的是一种摆脱了虚荣观的内心宁静 。 他临死肘想到的 是侧至止 “永恒的罗爱的源泉里 去 。 刘备临死时想到的是汉室未兴 , 壮志未酬 。 诸葛亮临 死前 , ‘犹 坚持最后一次巡视军营 。 他想到的是 “再不能 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 易其有 ‘ 极l ” 他窟嘟 .是至死不忘 功业 , 完全是一种中国 式的追寻 。 、 《战争与和平》中人物的追寻是走向 “永恒钓” 爱 , 整个作品呈现 一种宁静而和谐 故格调 , 《三 国演义 》人物的追寻则带着明显的悲剧色彩 。 刘备 、 诸葛亮戎马一生 , 夙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8-15 21:29 , Processed in 0.6897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