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山
大
学
学报
1986 土卜
义
,
·
恤百姓
,
“近得人
心
,
远得人望
”
。
所以他虽是封建阶级 的代表人物
,
却又能得到
人 民的拥戴
。
他的思想行动在、定程度 上是符 合人民的愿 望和历史的要求的
。
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演义 》中更有其特殊 的意义
,
他 与对备是君巨关系
,
但作为
艺术形象却 与刘备有 同等重 要的地位
。
《三国演义 》写三国故事前后凡一百一 十三年
,
共二十四卷
,
诸葛亮活 动的二十八年就占去了
一于
班少卷的篇幅
,
而 其它八十五年自洲寸风仅
写 了十卷、他在作品中所占地位之重要 由此可见
。
诸葛亮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一位非 同寻
常 的
,
英雄人物
,
他有远大的政
一治抱
负
,
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智慧
,
又有克己奉公
,
忠页
不渝
,
鞠躬尽瘁
,
死 而后己的高尚品质
。
他怀 抱功盖寰宇的大志
,
拯救苍生的宏愿
,
辅
佐刘备
“匡扶社视”
,
_
建立蜀 汉政权
,
内施仁政
,
外讨国贼
。
他与刘备肝胆相照
,
心神
无 二
,
刘备去世后更全力扶持后主
,
’
终日劳瘁
,
尽心国事
,
而
“所唉之食,
不过数升
”,
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
他官至垂相
,
’
却一生清廉
,
“不使内
有余帛
,
外有余财
”、,
是集
超群才能与高尚品德于
一产身的
“完人”
。
诸葛亮的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
,
:那
就是把对事功的追求与个人品德的修养紧紧联系在一块
。
诸葛亮的才智
,
他的品 性
,
他
的德行
,
是在我们民族性格
、
民 族精神
、
民族道德传统的熏陶下形戍的
;,
同时又是我们
民族性格
,
_
民族精神
、
民族道德传统的概括与寄托
。
理想化的东西 总是与现实有距离的
,一由于太过追
求理想化
,
《三国演义 》在刘氛
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
,
有些地方不免失去了艺术的分 寸
,
显得不够真实
。
但总 的来看
,
作为史诗的主人公通过 他们确是把 当 时整个世界的宏伟壮阔都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
传统的史诗 中的人物还往往表现为一种思想行 动上的追寻
。
‘他们追
寻的或是英雄 的
功业
,
或是崇高的思想
,
或是不朽的荣名
。
这种追寻的
J咏想主 题在哎
战 争与和 平 》和
《三国演义》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
只不过由于 时代不同
,
文化背景不同
,
所表现的追寻
的内容有很大不同罢了
。
」
《
·
战争与和平》中人物的追寻主要表现在安德来和彼埃尔身上
。
安德来曾经渴慕荣
各和英雄的事业
,
但他很快就摆脱了虚 荣观
,
走上了精神探索的道路
。
他最后迫寻到的
是
“永恒的”
爱
。
他把死亡看作是返回到
“永恒的”
爱的源泉里去
。
彼埃尔 起 初也曾
受到过自由主义的鼓舞
,
但也很快走上精神探索的历程
。他追寻
的是产道德自我完善, , .
。
他们的追寻反映了托尔斯泰对
“
永恒的
”
道德原则和
“永(函均”
宗教真理的寻求
,
完全
是二种托尔斯泰式的追寻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追寻的是功业和德行
。
他们不作个人 的内心探索
,
、-
而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社会斗争
,
抱着既定的目标
,
奋斗不息
。
安德来负伤 躺 在俄{场
上
,
仰望庄严而宁静的天 空
,
感到的是一种摆脱了虚荣观的内心宁静
。
他临死肘想到的
是侧至止
“永恒的罗爱的源泉里
去
。
刘备临死时想到的是汉室未兴
,
壮志未酬
。
诸葛亮临
死前
,
‘犹
坚持最后一次巡视军营
。
他想到的是
“再不能
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
易其有
‘
极l
”
他窟嘟
.是至死不忘
功业
,
完全是一种中国 式的追寻
。
、
《战争与和平》中人物的追寻是走向
“永恒钓”
爱
,
整个作品呈现 一种宁静而和谐
故格调
,
《三 国演义 》人物的追寻则带着明显的悲剧色彩
。
刘备
、
诸葛亮戎马一生
,
夙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