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场面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
周瑜怒责甘宁
、
凌统放走孙小姐和刘备
,
甘
宁不服气道
:“兀那前行的,
不是小姐翠莺车
,
元帅亲自赶上
,
问他个
回去的缘故
,
可不好那
。
”
说话伺
,
`弯车
恰好往回走
,
周瑜连忙下马跪
倒在车前
,
对孙安半是埋怨
、
半是哀求
,
没想到这车上坐的不是小姐
,
而是张 飞
。
这样一种
“错位”
和
“
倒置
”
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
当
张飞揭开帘子
,
喝道
:“兀
那周瑜
,
你认得我是老三么
?
好一个赚将之
计
、
亏你不羞
,
我老三若不看你在车前这跪面上
,
我就一枪在你这匹
夫胸脯上戳个透明窟笼
。”
这突如其来的步玲击
,
周瑜只能有一个选择
,
那就是气倒在地
,
金疮迸裂了
。
虽然小说也豹周瑜选择了这个结局
,
但
是删掉了张飞气周瑜这个场面
,
就未能如杂剧那样让读者
、
观众获取
淋漓痛快的感受
。
通俗演义汲取了杂剧 的趣味
,
但又扬弃了其中过于火暴的场景
,
使
得小说中的孙刘结亲故事洋溢轻喜剧的情调 和些许书卷气
,
而不似杂
剧那样充满野性
。
小说将人物作了集 中
,
不让刘封上场
,
也不让张飞
行掉包计
,
而是着力刻画刘备的形象
。
在卷十一 的四段书中
,
刘备的
确是喜剧性人物
。
我以为小说中作为喜剧角色的刘备
,
与杂剧中的刘
备在气质上 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
。
这关系的核心
,
就是藏愚守拙
。
在
杂剧中
,
刘备这一喜剧性特点已显露
,
然尚未充分发挥
,
在小说则展
示得相当透彻了
。
故事一 开始
,
刘备就象受赵云手持的锦囊所调遣的
木偶
。
他处处小心
,
几乎是低三下四
,
对国太
、
孙权总是百依百顺的
样子
,
命他在甘露寺相见
,
便相见
,
命他在东府成亲
,
便成亲
。
久经
沙场的刘备岂有惧怕刀枪的道理
,
可是当他看到孙安闺中刀剑森然
,
却
不觉心寒
,
从而受到侍埠取笑
。
胸有大志的刘备
,
做了女婿后
“
果然
被声色所迷
”
,
不思荆州
,
岂非怪事
。
这一切都不过是韬晦小计
。
小说
作者说刘备真个中了周瑜的美人计
,
待赵子龙开 了第二锦囊
,
刘备才
醒 悟过来
,
意识到 自己的使命
。
其实
,
这不过是刘备的障眼法
。
因为
,
从逻辑上分析
,
假如刘备人赘之后
,
立即张罗返回荆州
,
那么孙权不
但断然不能放行
,
而且要设法结果他的性命
。
刘备的所谓
“
沉缅声
色
”
,
实乃 此公藏愚 守拙
、
待机而动的招数而已
。
··
9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