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书《陈思王植传》裴注引《文士传》云
:
“
(丁)
度尝从 容谓 太祖
曰
:
临 蓄侯天性仁孝
,
发于自然
,
而聪明智达
,
其殆鹿几
。
至于博学渊识
,
文章绝伦
,
当令天下之贤才君 子
,
不问少长
,
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
,
实
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 受无穷之柞 也
。
欲以劝太祖
。
太祖 答
曰
:
植
,
吾爱之
,
安能若卿
言
,
吾故立 之为嗣
,
何如?滨曰
:
此国家之 所以兴衰
,
天下之所以存亡 今发明达 之
命
,
吐 永安之言
,
可谓上应天命
,
下 合人心
,
得之于须臾
,
垂 之于万世者也
。
康不避斧
钱 之诛
,
敢不尽言
。
太祖 深纳之
。
”
《三国志
·
魏志
·
陈思王植传》云
:
, ’ ( 建安)二十二年
,
增植邑五 千
,
并前万户
。
植 尝乘车行 驰道中
,
开司马门出
,
太
祖大怒
,
公车令坐死
。
’由
是 重诸侯科禁
,
而植宠日衰
。
太祖既虑终 始之变
,
以杨修颇有
才策
,
而又哀氏之甥也
o o子是裁靠象唇
,
夜孟丙朵昌
安
。
(建安)二十四年
,
曹仁为关
羽所困
,
太祖以植为中郎将
,
行 征虏将 年故遣救仁
,
呼 有所 救戒
,
植 醉不能受命
,
于是
悔而罢之
。
文帝即王位
,
沫丁仪
、
丁澳并其男口
,
植 与诸侯并就 国
。
从上引诸书所载情况来看
,
表明曹王
、
曹植兄弟
,
为了争立为太子
,
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
在
他们兄弟的这场政治斗争中
,
当时的一些文学之士 也有转入者
,
如曹植的支持者有杨修
、
丁
仪
、
丁屏等人
,
曹王的谋士则是吴质
,
其他如王灿
、
陈琳
、
徐干
、
刘祯
、
应肠等人
,
似乎没
有直接转入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
。
从他们兄弟二人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来说
,
恰是建安十六年
到建安二十二年这段时期
,
因为建安十六年曹还为五官中郎将
、
副垂 相
,
而曹植于同年被封
为平原侯
,
这时太子的人选 没有确定
,
故各尽争夺太子地位的能事
,
直到建安二十二年
,
曹
王被立为
“魏太子”
,
大局已定
,
争夺才告一段落
。
而这段时期
,
也正是曹操灭袁绍以后定都
于邺城
,
并在这里建铜雀台
,
同时 网罗全国著名文学家集于 邺城
,
开 展彼此唱 和的文学活动
的高潮时期
。
因此
,
曹王与曹植的政治斗争
,
就不能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待某些文学家的评
价与看法
。
更有甚者
,
从曹植的党羽吹捧曹植的情况来看
,
说明他们极力突出曹植的文学才
华
,
希望以此作为同曹王争夺太子地位的资本
,
事实上曹操名所以爱幸曹植
,
也确实因为他
“才捷”
。
这就是说
,
曹王
、
曹植为了争夺太子地 位
,
除了玩弄 了各种阴谋手段之外
,
还在
各自争取当时 的著名文学家的支持
,
并各自把自己置 于这批文学家的领导地位
,
实为他们扩
大影响和 制造舆论的重要手段
。
这样就 埋下 了他们要各自对当 时著名文学家作出评论的政治
动 因
。
由于他们 对当时文人 的政治爱憎不同
,
就自然要影响到他们关于 当时著名文学家究应
为哪些人的具体看法
,
于是歧异就产生了
。
明 白了 上述情况以后
,
是有助于我们 理解曹王兄弟的
“建安七子”
说其所以存在异同的
原因
。
如前所述关于
“建安七子”
的四种说法
,
对王灿
、
陈琳
、
徐干
、
刘祯
、
应汤五人其所
以一致肯定
,
除了这些人确属 于 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等因素外
,
还应与他们 没有转入曹还
、
曹
植之 间的政治 斗争有关
。
又如曹植之所以增 添杨修并 与上述诸人并列
,
显然是 出于他对党羽
的 阿私
;
杨修之所以吹捧曹植并把他列于 上述诸人之首
,
也 同样是出于私情
。
至于曹植之排
除阮诵
,
也许是由于他 已于建安十七年死去
,
而他所评论的仅限于当时还活着的文学家的缘
故
。
关于曹植
、
杨修与陈寿三人 的说法之所以都不把孔 融列入
,
应 当与孔融为曹操政敌
、
又
已于建安十二年死去等因素有关
,
因为建安十二年
,
曹操尚未取得邺城
,
也没有形成以曹氏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