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0 次评价)8998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4 于不该发生的“技术性错误” 。此外,书中相当一部分人物、地理、职官等 方面的“技术性错误” ,也可能属于这一类型。 (二)传抄、刊刻之误 《三国演义》成书以后,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今存最早的刻本是嘉 靖本,刻于嘉靖壬午(即嘉靖元年,1522) ,距《演义》成书已差不多 一百五十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动手修改者想必不止一二人,加之众多 的抄手态度不一,水平不一,是否认真校对也很难说,传抄之误肯定不可 避免,刻本已不可能保持罗贯中原作的面貌。在最早的刻本出现后,一方 面,抄本继续辗转流传;另一方面,新的刻本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刻本, 往往又带上刻印者加工的痕迹,造成新的错误。即使是态度最认真、评改 最精细、 最受好评的毛本, 也同样是如此。 毛本纠正了其祖本中的一些 “技 术性错误” (这里不涉及艺术上的加工修改) ,但仍保留了大部分“技术性 错误” 。例如:第13回写徐晃首次出场,说他是“河东杨郡人” 。其实, 东汉并无“杨郡” ,只有杨县(今山西洪洞东南) ,属河东郡; 《三国志·徐 晃传》明言徐晃是“河东杨(县)人也” 。但因嘉靖本和毛本的底本“李卓 吾评本”均误为“河东杨郡人” ,毛本也相沿不改。第67回写孙权欲先取 皖城,后攻合肥,有“皖城太守朱光”一语。其实,皖城仅为庐江郡之一 县, “皖城太守”误;第61回末及本回上文亦已明言朱光是“庐江太守” 。 但因嘉靖本和“李卓吾评本”都错了,毛本也跟着错了。尤其典型的是, 第61回诗赞张松,第二句是“清高体貌疏” 。 “体貌疏”意不通,查嘉靖 本第119回,原作“清高礼貌疏” 。由于“李卓吾评本”误为“体貌疏” (因“体” 、 “礼”二字之繁体形近而误) ,毛本未及细辨,也就跟着错了。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8-18 00:07 , Processed in 1.9452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