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口社会科 学战线
·
19 9 7
年
6
期
·
军事学研究
速战速决
,
不致 因为暂时分兵 而招来危险
。
至于赤壁之战
,
虽然天时地利非其机
,
但就战争
形 势言实乃不失为用 兵的大好 时机
,
先此 他取得官渡之战 的胜利
,
击败 了袁绍
,
消灭了袁氏
兄弟和高 干
,
平 定了乌桓
,
西 方仍处 稳定 之中
,
马腾
“释部 曲还朝”
,
实际已成了曹 操控制关
中的人质
,
张鲁
、
韩遂
、
马超以及益 州牧刘璋等皆无东下之 心
。
由此看来
,
曹操用 兵荆州亦
是先期解决了分兵应 敌之虑
,
所以他能组织起浩大的军队
。
大兵 压境
,
操至新野
,
刘琼 举 州
而降
。
后来兵败赤壁
,
那完全 是 另外的原因
,
天时不佑
,
疫疾流行
,
士卒不习水战
,
骄傲对
敌
,
中敌诈降之计
,
等等
,
而并非自分其势的缘故
。
另外
,
讨张鲁
、
征 马超
,
西伐关中
,
以
及进军濡 须口击孙权
,
一 时间概以重兵用于一方
,
而从 不分其大势
。
甚 至自将西出
,
在比较
好地分析了敌我军事态势后
,
竟然仅以张辽
、
乐进
、
李典等将七 千人屯合肥
,“
密教
”
御敌
,
更见其何等重视一时间必 以重兵 用于一方
。
八
、
重地势而不以险固为资
袁绍 与曹操共同起兵 的时候
,
两人谈 起
“若
事不辑
,
则方面何所 可据
”
的问题
,
袁绍说
他 自己将
“南据
河
,
北阻燕
、
代
,
兼戎狄之众
,
南向以争天下
”,
而曹操 则说
“
吾任 天下之智
力
,
以道御 之
,
无 所不 可
”
(《三 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 )
。
曹 操当时还说
:“
汤
、
武 之王
.
岂
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
,
则不能 应机而变化也
。”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注 引
《博子) ) )
可见
,
以地利和人事相比
,
曹操更重人事
。
无疑
,
这 是他高于袁绍的重要 之处
。
但 是应 该明
白
,
曹操的所谓不以险固为资是从大的战略角度说的
,
意谓重视
“
险固
”
,
重 视地利
,
但 不单
从地利上考虑问题
,
不以地利作为战略决策的最 主要的根据
。
如从战术
、
战役的决策上看
,
那
就不同了
,
曹操不仅重视地利
,
而且相当重 视
。
他既 深知地利之重要
,
又颇善因地乘势而制
丘
《孙子
·
形篇》说
:“
善守者
,
藏于 九地之下
,
善攻者
,
动于九天之上
,
故能自保而 全胜
也
。”
本谓
“藏
形
”
与
“见形”。
如杜牧所说
:“
守者
,
韬 声灭迹
,
幽比鬼神
,
在于地 下
,
不可
得 而见之
;
攻者
.
势迅声烈
,
疾若雷电
,
如来 夭上
,
不可得而备也
。
”
曹操则以自己的体验注
此文说
:“因 山川丘
陵之固者
,
藏于九地之下
,
因夭时之变者
,
动于 九天之上
。
”“
九地
”
变指
各种地形
,“
九天
”
变指各种天候
。
曹操 注解 虽然不本原意
,
但用 兵者必须重视地利与天时的
思想
,
却明显地表现 出来
,
并从此更加深深影响着历代兵家
。
宋人杜佑引申曹操之论说
:“
善
守 备者
,
务因其山川 之阻
,
丘陵之固
,
使不知所攻
。
言其深密
,
藏于 九地之下
;
善攻者
,
务
因天时地利水 火之变
,
使敌不知所备
。
言其雷震发动
,
若于九天 之上也
。”
直到今天
,
当代兵
家亦受曹操思想的影响
,
如郭化若将军今译
《孙 子》时注说
,“九地,
各种地形
,
也含 极其深
秘的意思在内
”,“
九天
,
各种天候
,
也含有极其高远的意思在内
”。
按此
,
郭化若把地利
、
天
时同藏形
、
见形综合在一起
,
把两种意思都包涵在译文中
,
译文便作
:“
善于防守的人
,
深深
荫蔽自己兵 力于各种 地形之 下
;
善于进 攻的人
,
高度发挥 自己的力量
,
动作于各种夭候之中
。
所以能保存自己而取得完全 消灭 敌人的胜 利
。”
(郭化若
:
《孙子今译) ) )
曹操重地形 是其一贯 的主张
。
理论上
,
他说
:“欲战
,
审地形以立胜也
。
”
(《孙子
·
地形
篇》注)又说
:“不 先知军
所据 及山川之形者
,
则 不能行师 也
。
”
(《孙子
·
军事 篇》注)还对
《孙子》所谓
“
知敌 之可击
,
知吾卒之可以击
,
而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
,
胜之半也
”
的论说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