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操军事思想十题
(0 次评价)10512 人阅读0 次下载
曹操军事思想十题2 2 1 深 表赞同 , 指 出 “胜 之半者 , 未可知也 ”。 就 是说 , 即使力量超过 了对方 , 诸多条件也对自己 有利 , 那么战争的结局 是胜利抑或失败 , 那是说不准 的 。 孙武将地形概括为六种类型 , 即为 : 通者 、 挂者 、 支者 、 隘者 、 险者 、 远者 。 敌我皆可 以往来的地方为 “通” , “通 形者 , 先居高阳 , 利粮道 , 以战则利 ”; 可以往而难以返的地方为 “挂”,“挂 形者 , 敌无备 , 出而胜之 , 敌若有备 , 出而 不胜 , 难以返 , 不利 ”; 彼此 双方先出 者 不利 为 “支”,“ 支形者 , 敌虽利 我 , 我无击也 , 引而去 之 , 令敌半出而击之 , 利 ” ; 两山间 通谷之地为 “隘” , 在 “ 隘 ” 形 的地方作战 , 应争取先占隘口 , 等待敌 人来犯 , 如果 敌人先占 了隘口 , 则不要去打它 ; 山峻谷深 、 地势险要的地方为 “ 险 ”, 在 “险” 形的地方作战:也 是 要争取先占其地 ,“必 居高 阳以待敌 ”, 如果敌人已先至 而控制了险隘之处 , 则 应引兵离去 , 不 要去打它 ; 离开本营或根据地而远出为 “远”, 在 “远” 形的地域上 , 如果双方势均力等 , 出 者劳而待者逸 , 所以不 宜 出而挑战 , 否则勉 强出战则 必不利 。 (以上引文均见《孙子 · 地形 篇》并注) 曹操甚得 《孙子 · 地形篇》及诸多地利 、 天 时论述之精 , 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 所谓得 其精者 , 窃指以下几点 : 1 、 “ 先据利地 ” 。 曹操制兵应敌 , 特别 突 出一个 “ 先 ” 字 , 亦即 “时” 字 。 《孙子》说 :“地形 者 , 兵之 助 也 。 ” 曹操说 :“夺其所恃之地 , 若先据利地 , 则我欲必得也 。 ” (《孙子 · 九地 篇》注)曹 操 在 六形中尤重 “通形”。 他认为 , 在 “通形” 地域中作战必须做到 “宁致 人 , 无致 于人 ”。 什 么是 “ 宁致人 , 无致于 人 ” 呢?历代注家大都推崇曹操的意见 , 并 为其作出恰当的解释 , 李 荃说 :“先之 以待敌 。 ” 杜佑说 :“宁致人 , 无致于人 , 己先据高地 , 分为屯守归来之路 , 无使 敌绝己粮道也 。 ” 张预说 :“先处战地 以待敌 , 则致人而 不致于人 。 ” 曹操在注解 “ 隘形 ” 和 “ 险形 ” 地势时 , 再次强调 “先” 的意 义 , 他说 :“ 隘形者 , 两 山 间通谷也 , 敌势不得挠我也 。 我先居 之 , 必前齐隘 口 , 陈而守之 , 以出奇也 。 敌若先居此地 , 齐口陈 , 勿从也 。 即半隘陈者从之 , 而与敌共此利也 。” 先居而齐口陈 (阵) , 就是抢先把隘 口控制在自己手里 。 曹操特别指出 , “地形 险隘 , 尤不可致于 人 。 ” 对此 , 杜佑解释说 :“地 险 先据 , 则不致于人也 。 ” 张预说 , “平陆之地, 尚且先据 , 况险厄之所 , 岂可致于 人? ” 他们均 把曹操重 “先” 的意思强调出来 , 强调抢先 、 及时占据险隘之地的重要性 。 2 、 军 置死地而后生 。 《孙子》说 : 战之地 有九 , 曰散 、 轻 、 争 、 交 、 衙 、 重 、 纪 、 围 、 死 。“散 地 ” 指战争 发 生在本土以内 , 曹操认为在 “散地” 作战 , 应该特别注 意 “士卒恋土 , 道近易散 ”;“轻地” 指 进 入敌境不深 , 士卒思返易逃之地 , 曹操认为 “轻地” 作战要注意 “士卒皆轻返也” , 即要防 止士兵逃散 、 开小差 ; “争地” 指谁得到就对谁有利的险要之地 , 曹操指出争得这样的险要之 地 ,“ 可以少胜众 , 弱击强 ”, 所以必全力以争 。 另外 , 曹操对敌 我均可来往的 “交地”、 地 处 三 方相交的 “衙地”、 深入敌境的 “重地 ”、 难于行进的 “纪地”, 以及进入的道路狭隘而又难 以退 出的 “ 围地 ” 都作 了一般的解释 。 最后 , 他着重对 “死地” 以及 “ 死地 ” 制兵 之道作出 了甚能反 映其思想的阐释 。 曹操认为 , “ 前有高山 , 后有大水 , 进则不得 , 退则有碍 ” 的地方是 “ 死地 ” 。 从曹操的 言论及其 实践看出 , 他 不仅不 怕 “ 死地 ”, 而且颇 知 “ 死地 ” 之用 。 其 一 , 他知途有所不 由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8-18 20:26 , Processed in 0.6159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