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
奋
诊
怪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
,
钱塘施耐庵的本
,
罗贯中编次
。
因此
,
在我们谈到 《水浒传》的编著者时
,
应 当承认施耐庵和罗贯中这 两个名字都是不
容忽视的
。
那 么这两位作者在 《水浒传》形成过程中各起着怎样的作用 呢?对此历来存
在着二种有影响的看法
:
一种以郑振 铎先生为代表
,
他的意见在《水浒传的演化》一文中
论述得清楚
,
即
:
元明之间的罗贯中
,
依据元代施耐庵的本子编成 《水浒传》
;
另一种则
以鲁迅先生为代表
,
他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
“
又简本撰人
,
止题罗贯中
,
周亮工
闻于故老者亦第云罗氏
,
此郭氏本出
,
始着耐庵
,
因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
,
当是后
起
,
非古本所有
。”
胡适在《
“水浒传”
考据 》中也曾说过类似的 意见
:
“
施耐庵不知
是什么人
,
但决不 是 元朝人
。
也许是 明朝文人的假名
,
并没有这个人
。”
这两种说法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
,
即
:
元明之间的罗贯中是《水浒传》的编著
者
。
所不同的
:
一是认为罗本之前有一个有影响的施本作为依据
;
一 是认为在罗本之后
有一个托名施耐庵的加工者
。
所以
,
无论同意那一种说法
,
都无法否认罗贯中是《水浒
传》的编著者
,
至少应当承认他是编著者之一
。
《水浒传》早在成书之前
,
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
大概已经有个说话的底本
,
所以
罗贯中才标出施耐庵
’
的本
”
以为号召
。
然而
,
从 《水浒传》全书来看
,
它的情节发展
显然是经 过 了有意识的安排
,
同样寄托 了编著者的悲愤
。
罗贯中编纂的《水浒传》
,
深
刻的揭露了罪恶的封建统治阶级
;
真实而又具体地展示了广泛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图 景
。
特别是作者能够认识到
“
乱由上作
”、“
官逼 民反
”、“
逼 上梁山
”
的事实
;
同情反抗
封建压迫的英雄人物
,
反映了他们反抗封建统治阶级
、
劫富济贫
、
打土豪
、
杀贪官等的
斗争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水浒传》不仅为我们写出了林冲
、
鲁智深
、
吴用
、
武松
、
解珍
、
解宝等众多英雄
被逼 上梁山的不 同道路
;
并且还写出了从
“
智取生辰纲
”
开始的小规模联合起义
,
逐步
在围剿和反围剿斗争中发展壮大的过 程
。
由于这 些故事经 过长期 的传唱
,
又加以作者在
加工创作中的现实主 义精神
,
使得很多回目都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
其中有很多唯物辩证
法 的事例
。
这都 是作品得到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
但 是
,
由于当时 没有出现新的社会因
素
,
没有新的生产关系
,
因此作者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理想
,
再加上作者本 身封建立 场
的局限
,
作品中起义领袖宋江一直主 张招安
,
致使梁山义 军最后走上投降的结 局
,
并去
攻打方腊
。
反映了 时代和阶级的 局 限
。
水浒故事最后招安去征方腊
,
虽然是原来在话本
里就已经存在的结局
,
然而
,
我们仍 然可以清楚地看 到这个情节在《水浒传》全书里是
经过特别编排 的
。
作者不仅给水浒故事事先安排了
“
招安
”
的结 局
,
并以此为经纬纂集
了所有的水浒故事
。
如果说在前半部梁山起 义军 出路问题还没有占据主 要位 置
,
那么写
到后半部时
,
出路问题 就不 能不 置于 唯 一突出的 位置
。
因之
,
后半部较 之于前半部就逊
色得多了
。
联系 当时人 民反抗斗争的史实来看
,
我们从《水浒传》的情 节安排 中
,
可以
看到作者的主 观色彩
,
特别是 写梁山义军在胜利的条件下
,
主动向统治阶级投降
;
显然
,
这是和作品所宣扬的忠 义 思想以及作者的世界观密切联系着的
。
但是 由于作者现实主 义
精神的影响
,
作品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义军内部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
;
特别 是客观上
对栩安仍有一定的批判
,
作者意识 到招安的结果仍将是一个悲剧
,
并不 是真正的 出路
。
从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思 想内容
,
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世界观 是属 于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