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
.
已经难以分清究竟是来自成书过 程之误
,
还是来自作者本人
之误
,
抑或是来自传抄
、
刊刻之误
。
如
“
别郡司马
”
当作
“
别部 司马
”(
第
2
回)
,
“
范康
”
当作
“
苑康
”
(第6回)
,
“
李别
”
当作
“
李利
”
(第1 0回)
,
“
然后移兵 向江东
”
当作
“
向江汉
”
(第2 3
回)
,
“
审荣大 开西门
”
当
作
“
大开东门
”(
第3 2
回)
,
“
苍梧太守 吴臣
”
当作
“
苍梧太守吴巨
”
(第
4 2回)
,
“
(刘)馥子刘熙
”
当作
“
馥子刘靖
”
(第4 8
回)
,
“(
孟)达字子
庆
”
当作
“达字子
度
”(
第6 0
回)
,
“
加刘封为副将军
”
当作
“
··
一
副军将
军
”(
第
76
回)
,
“
傅彤
, ,
当作
“
傅肚
”(
第
81
回)
,“
范疆
, ,
当作
“
范强
”(
第
8 1回)
,
“
据三 江虎视 天下
”当作“
据三 州虎视天下
”
(第8 2
回)
,
等等
,
都很难辨明到底是罗贯中本 人写错了
,
还是在传抄
、
刊刻的过程中弄
错了
。
事实上
,
我们没有必要 逐个弄清
“
技术性错误
”的来
源
,
而只需
确认它们是
“
技术性错误
”
,
明 白错在何处
,
证明它们确为不应 有 的错
误
,
问题就好办了
。
三
、
重新校理《三 国演义》的重要意义
面对《三 国演义》中如 此大量的
“
技术性错误
”
,
我 经过 长 期 的深
人思考和认真准备
,
旗帜 鲜 明地提出了
“重新
校理《三 国演义》
”的 主
张
。
在《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
我特地写 了
“从
弘
扬民族文 化的高度看重新校理
”这一部分
,
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
《三国演义》问世六百多年来
,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
一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随着中华文化越来
越广泛地向海外传播
,
它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
今天
,
《三国演 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 晓
,
而且在世界各地也拥有广大
的读者群
。可
以肯定
,
在未来的岁月里
,
无论是我们的 子孙后代
、
海外华人
,
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朋友
,
凡是
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
人
,
都将把《三国演 义》当作必读 书
。
然而
,
上面的分析告 诉我们
:
现有的《三国演义》版本确实还
16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