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川
沈伯俊的校理 工作
,
从学术理论角度考察
,
也是 完全站 得住脚
的
,
经得起反复推敲和 时间检验
。’ ,
著名学者俞汝捷郑重表示
:“
今
后我再引用《三国演义》时
,
当采用《校理本三 国演义》
。’旧
本著名学
者
、
《三国演义》日文版翻译者立间祥介教授也表示
:
沈本《三国演义》
的
“注释也很周
到
,
远远超过了迄今为止的诸种注释
。
今后我也打算
参考您 的注释
,
重新修改一下日文版《三国演义》
。”
同时
,
我的主 张也
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和支持
。
不过
,
至今仍有 一些人 对重新校理《三 国演义》心存疑虑
,
有的人
甚至认为重新校理是
“
用历史衡量文学
”。
这主要是由于三个不了解
:
一是对《三 国演义》中的
“
技术性错误
”
的性质和来源缺乏了解
,
二是
对我和其他学者有关重新校理的理论阐述缺乏了解
,
三是对 重新校
理的原 则和方法缺乏 了解
。
对此
,
除了上面 的论述之外
,
我想再强调
几点
:
第一
,
所谓
“
用历史衡量文学
”
,
如果是指 文艺批评的标准
,
那么
,
“历史
的标准
”本
来就是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
应 当坚持
;
如果是
指用具体史实来约束艺术虚构
,
那么
,
这种提法本身就含 混不清
,
需
要加以辨析
。
诚然
,
文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
文学家有权对历
史事件和人物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
有权(而且必须)进行适当的艺
术虚构
;
不应 当时 时处处 用 历史来规范 文学
,
使文学 成 为历史的附
庸
。
然而
,
这绝不是说
,
文学家在创作中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
不受任何
制约
。
在描写 历史上实有的人物
、
地点
、
事件时
,
不管作者如何进行艺
术虚构
,
都不能不受基本史实的制约
,
不能任意颠倒事物的内在逻辑
和彼 此联系
,
更不能随意改 变历史 的总体轮廓和根本走 向
。
这是历史
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
《三国演义》的基本属性是文学作品
,
但作
为历史演义小说
,
它又 只能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艺术想象
。
杰出的作
家罗 贯中正是这样做的
。
第二
,
作家的艺术虚构与书中的
“
技术性错误
”
,
性质完全不同
,
不能混为一谈
。
为了组织情节
,
塑造人物
,
作者常常运用多种方法进
行艺术虚构
;
通观《三国》全书
,
绝大部分情节都不同程度地带有 虚构
一
18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