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
他不但能从容应付预料到的战争情况变化
,
而且能够冷静应付预想不到的突 然 事
变
,
大力扭转危局
。
为了更好地衬托诸葛亮辩证的军事思想
,
作品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
义的典型人物马诬来和他相对照
。
在马傻失街亭之后
,
紧接着描述了著名的
“空城
计
” ,
把诸葛亮这个杰出军事家的形象
,
推向新的高度
。
当时司马 璐率领十五 万大 军直逼西
城
。
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
,
仅余两千多老弱残兵
,
真是要打打不过
,
要守守不住
,
要逃
逃不脱
,
好像死棋一盘
。
一时众官
“尽
皆失色
”。
这是诸葛亮平生所遇到的最 危 急 的情
况
。
但他十分冷静
,
辩证地分析形势
,
从极端不利的情况中找出了一个有利因素
,
这就
是自己
“平 生谨
慎
,
不曾弄险
”,
已被司马游所深知
。
对方绝不会料想到自己已陷入这样
的绝境
。
他知道
,
司马鼓也是老练的军事家
,
不是像司马昭那样初上战场的将领
,
对于
诸葛亮异乎寻常的举动
,
必定满腹狐疑
,
不敢贸然冒险
。
于是诸葛亮充分运用这唯一的
有利因素
,
果断地摆出一座空域
,
亲赴城楼焚香操琴
,
坦然迎接司马蟋的大军
。
果然
,
司马爵兵临城下
,
越看越疑
,
料定
“今四
门大开
,
必有埋伏
”,
终于引军自退
,
使诸葛亮
得以死里逃生
。“空城计”
险是险
,
‘但不
是侥幸
,
它是诸葛亮辩证的军事思想的胜利
。
作
品描写诸葛亮军事家的形象
,
相当出色
,
越写越丰满
。
直到诸 葛亮死后
,
还写了 一段
“死诸葛”
吓走
“生仲达”
,
为人物增添余威
,
用最后几笔把这个杰出军事家的形象描
绘得更加绚丽多彩
。
诸葛 亮形象 中的儒 家思想糟 粕
历史上 的诸葛亮和曹操一样
,
都是三 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
。
但是在《三国演义
》
中
,
他的命运却和曹操截然不同
。
曹操在作品里是被贬斥
、
被丑化的
;
诸葛亮在作品中
却是被赞颂
、
被美化的
。
这种奇怪现象的形成
,
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
早在南宋时期
,
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
,
为了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
宣扬封建正统观念
,
就在他的
《通鉴
细目》暇肆意篡改历史
,
一反过去三国历史按魏国年号编年的传统
,
自行改用蜀国年
号编年
,
公开打出了
“帝蜀
寇魏
”
的黑旗
。
他一方面恶毒咒骂曹操是
“篡逆” ,
拼命攻击曹
操的法家路线
,
另方面却大肆吹捧刘备是
“汉室 甲宵”,
别有用心地把刘备装 扮 成儒 家
“仁政”
、
“
王道
”
的化身
。
这样一来
,
由于刘备集团被奉为正统
,
对于辅助刘备的杰
出法家人物诸葛亮
,
他就变换另一种手法
,
和刘备一样加以儒化
,
竭力宣扬 诸葛亮 有
“儒者气象”
。
曹操被丑化
,
刘备
、
诸葛亮被儒化
,
手段不 同
,
目的一致
,
就是 要反
法
。
由朱熹掀起的这股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
,
对三国故事的流传产生了愈来 愈大的影
响
,
以致丑化曹操
,
儒化刘备和诸葛亮
,
逐渐形成主要的潮流
。
罗贯中就是在这种历史
条件下创作
《三国演义》的
。
由于他本人是尊儒的
,
就接受了这个传统
,
给诸葛亮的形
象加添了儒家思想的色彩
。
打分:
0 星